AUTOCLEAN
台灣第一次的母親節,怎麼開始的?

台灣第一次的母親節,怎麼開始的?

May 08. 2020

文化差異這麼大,但是台灣有過不完的西洋節日,這些習俗到底是開始的?

 

不查還好,一查才發現,竟然從1931年昭和時期就開始了!

 

至今也將近有90年的歷史,很多人可能都跟JU邊一樣驚訝,現在我們就來聊聊台灣母親節的來龍去脈,也提醒一下,這週日就是母親節了,不管有沒有慶祝儀式,都記得跟媽媽說聲感謝喔!

 

母親節起緣於美國

 

大家應該都聽過這麼故事,1905年美國Anna Jarvis的母親去世,Anna在格拉夫頓的衛理主教會教堂,開始推廣把五月母親節當作節日活動,並訂在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,因為這天最接近她母親的忌日。

 

而白色康乃馨是Anna最喜歡的花,「康乃馨的花瓣不會下垂,緊緊抱著花蕊直到枯萎死去,就像母親將孩子擁抱在心窩一樣,母愛永遠不會死去。」1927年Anna接受訪問時提到,她送了500朵白色康乃馨給教堂,也讓康乃馨成為母親節的象徵。

 

終生沒有小孩的Anna提倡母親節,希望孩子要去探望媽媽,並記得媽媽對自己做過的犧牲,而且這一天並不是要大家頌揚所有的母親,而是自己的媽媽,所以強調母親節為『Mother’s Day』,而不是『Mothers’ Day』。

 

為了宣傳母親節,Anna到處寫信給每一個她認識的人,市場商販、部長、老羅斯福總統、作家馬克吐溫、每個州長,每年都寫。

 

直到1914年,美國大部分的州都承認了母親節,美國國會將母親節定為國定假日,由威爾遜總統正式發布公告,在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應該要懸掛國旗,表示對媽媽的敬愛。

 

隨後,母親節習俗傳誦到世界各地,並且結合了很多商業活動。

 

電影The Quitter劇照

 

台灣第一次母親節

 

昭和時期,1931年5月10日由「台北女子高等學院」(現在原住址已改為臺北國語實小),一間日治時代台灣最高女子學府,由他們打頭陣,舉辦了母親節活動。

 

這一天,全校師生胸前別著紅、白康乃馨來到學校,由院長杉本良在早上 9 點為典禮揭開序幕,播放了一部1929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影業拍攝的電影「The Quitter」(日文片名:輝く人生;中譯:閃亮人生)的電影。

 

播放完畢後,接著解說母親節的由來,短短2小時的活動,為台灣第一次的母親節揭開序幕,並且在1930年代,將母親節的故事列入兒童常識中。

 

在台灣,母親節演變至今也有將近90年的歷史,各種慶祝方式不斷轉變,不變的是,當年Anna用一朵康乃馨告訴所有人的道理,「母愛永遠不會死去」。